股市中为什么说选股不如选时,善买不如善卖?

时间:2022-10-11 10:51:11    阅读:37

股市中为什么说选股不如选时,善买不如善卖?

 

名人名言:选股不如选时,善买不如善卖。

股市投资人,根据其买卖股票的行为特点,可以分为两大类。

类人注重选股,千方百计地选出自己认为是更好的股票,然后长期持有,直到公司经营状况明显转坏。这类人买股票的目的在于坐收股息和红利以及股价上涨带来的利润,因而他们对股价一时的涨跌并不太关心。

第二类人虽然也注重选股,但他们更看重的是时机,他们在买进了某种股票之后,如果股价出现了下跌的迹象,他们会马上卖出,当股价再呈现上涨的趋势时,他们再买回来。这类人虽然也追求股息和红利,但他们更注重的却是买卖间的差价。

这两种方法究竟是哪一种好呢?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还是来看一看这个有趣的事实。

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20年中,美国IBM股票和全录股票表现极为稳健,被称为“核心成长股。”事实上,在这一段时间内,美国其它公司发行的股票很难与IBM股票和全录股票相比。据统计,在1962年到1974年的12年间,投资IBM股的利润率,如果把股价的上涨和股息计算在内,可以达到7.7%,全录股更高,达到14.8%,而整个股市的股价指数才上升4%。如果在这段时间内长期持有这两种股票,获利是相当可观的。持IBM 股,获利可翻一番多;持全录股,获利则可以翻两番以上。

然而,就在这12年间,IBM股和全录股都经历了1962-1965年、1966-1968年及1970-1972年三次市场涨势和1966年、1969-1970年及1972-1974年的三次市场跌势。如投资人能够利用三次涨势和三次跌势,低价买进,高价卖出,也就是说,他能在:

1962年底买进上述两种股票(1962年为这两种股票价格的更低点);

1965年底卖出(当时为两种股价高点);

1966年底再买回来(此时为市场行情到达谷底之后三个月,并已开始回升);

1968年底另一次股市高潮时卖出;

1970年底第三次买回(市场于1970年5月到达谷底之后的7个月);

1972年底第三次卖出(当时道·琼斯工业平均数次涨破1000点大关)。

那么,通过三次买进和三次卖出,他得到的利润就比一直将两种股票持有12年带来的收益高出很多。据推算,经过三次买卖,IBM股在12年内的年平均利润率为14.05%,全录股的年平均利润率为28.12%,整个股市的年平均利润率也可达到11.12%。按照这种利润率计算,如果一个人在1962年底投资1000元于全录股上,到1974年, 他的1000元就会变成19564元。如果他一直持有,没有进行过任何买卖,他的1000元则会变为5252元。两者相差实在太大了。

从上述的事实中可以看到,选择时机比选择股票能获得更高的利润。其原因就在于:不论一种股票多么好,它不可能不受股市大势的影响。

那么,能否由此断定选时比选股好呢?不能一概而论。选时和选股各有其优缺点。

注重选时的投资方法虽然可以获得较丰厚的利润,但风险也大。在股市上,要准确地判断买进卖出时机是非常困难的,一旦判断出现误差,不要说赚钱,恐怕连老本也得赔进去。另外,要准确地判断时机,投资人就必须经常出入股市,分析各种数据,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多。因此,选时的投资方法一般适合于那些资金较充裕,经得起巨大损失的职业股市投资人。

注重选股的投资方法虽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发横财,但所冒的风险却小,赚得稳当。而且,投资人也不必在这方面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。因此,这种投资方法适合于那些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、不愿冒太大的风险但又想获取较高利润的人。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