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沪强深弱阶段?沪强深弱的原因主要有哪些?

时间:2022-10-12 16:53:12    阅读:29

什么是沪强深弱阶段?沪强深弱的原因主要有哪些?

 

沪强深弱阶段

在波浪式运动中,沪深股指的差距曾经越拉越大;当沪指386 点时,深指为 164 点,倍率为 2.35,而在 1558、325、1052、524点时,对应的深指分别为368、94、245、122 点,倍率的变化为4.23、3.46、4.3、4.3。

95年5月22日,沪指收市报897点,深指169点,倍率扩大至5.31。以该年5月 24日收盘价计、沪市低于8元的73家,占 41.95%深市 105家、达86.78%到了11月时,沪深之比分别为;上市公司总数76%上市总额 46%市价总值33%日成交量 30%综合股价指数水平19%…伫立于黄浦江畔、遥望干里之外的深圳,每每颇有几番感慨在心头;在同一宏观政治经济背景下,如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?

有人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∶"上海股市改变了外界对上海人的看法,而深圳股市也改变了对深圳人的看法。"深圳人曾经是很有激情的,一度"深圳精神"、"深圳速度"不绝于耳,并成为青年人志于闯荡一番事业的"圣地",就连上海股市的那个386 点大底,也是深圳大户携巨资北上来确认的。然而,93年之后,深圳股市在挥洒最后一片辉煌后逐渐衰落了,长达三年有余。

沪强深弱的原因主要是:

1. 深市股价运动有平均化倾向。从95年5月 24日收盘价看,深市个股间更高的与更低的价差倍率为7.62,而沪市达14.87倍。可见,当时深市股价相对较为平均,价格层次较少,其直接的表现是一线绩优股受压抑,从而也制约了其它股的上升空间。相形之下,沪市股价层次相对复杂化,因而上升时错落有致,虎虎而有锐气。沪市对于"题材"的挖掘和应用远较深市频繁而猛烈,而这些题材层出不穷,反复地、周期性地使用,均是刺激个股、板块,乃至整个大盘上扬的成因,从而阻止或延缓了股指的下跌。深市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市场,颇显老成持重,正由于少有激情,使得股价运动总体表现较为温和。

2. 地缘优势深圳渐隐,上海重新凸现。从历史上看,上海曾是超越东京、香港的远东更大城市。在这片土地上,锻造了庞大的工业体系,培育了不可磨灭的金融基础,形成了一支绵延不绝而又卓尔不群的科技力量、更在于他们有了领海内外之风。融百家之长,自成一系的海派文化。解放前上海傲视远东,之后的三十多年也一直在国内称雄,偶有落后不过寥寥数年。既是卧龙,岂能久盹?

以精明见长的上海人搞计划经济有所作为,搞市场经济也照样有所作为,一旦火焰喷发,谁能小觑?上海股市虽然只是上海人活动的一个小舞台,一经登场,便令环宇瞠目。上海这样一个老牌的综合性大都会比起新兴的深圳无疑在技术、人才、实力、人文等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。上海和深圳尽管分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个最富庶的"金三角"地区、但浦东开发和"一个龙头、三个中心"的目标又使上海赋有了未可穷尽的遐想空间。正由于上海有着无与伦比的包容度,上海证券市场对各类投资者展现了无尽的魅力。

3. 沪市上市公司也体现了相当的成长性。以前在感觉上我们总以为深市绩优股众,沪市绩劣股多,然而,通过近两年的发展,至 94年总体绩效水平已与深市难分伯仲,此后几年至今亦然。沪市94年度每股收益的算术平均值为0.3372元,较 93年度增长 4.85%而且是在宏观调控持续、股本扩张较多的情况下取得的,应该说殊为不易了。在与93年有比较意义的159家上市公司中。

净利润增长的 129家,下降的 30家,而增幅在50%上的 44家。在邓小平同志92年春发表南方重要讲话后。各方面起色较大,当时占沪市半壁江山的上海公司的经营活力也大为增加,更由于这些公司多是工商类公司,这种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还是有说服力的。

4. 95年底前上市公司股本结构设计上有差异。在 95年中期之前,从股本总额看,超过 3亿股的上市公司,沪市有 30家,占全部174(A股)的17.24%深市15家,仅占12.4%其中股本总额在7亿以上的沪10深2;0.8亿股以下的,沪市57家,占32.76%深市20家,占16.53%可见,深市0.8~3亿股之间的上市公司比例达71.07%而沪市只有50%相形之下,沪市错落有致,而深市两头小、中间大,设计上稍嫌不足。

表现在 A股流通量上似乎更能说明问题,当时超过1亿的沪市有10家(石化、马钢、金杯、仪征、华药、广船、申华、哈药、真空、青啤),深市多达15家,其中有一些历来被认为标识深市"人气"的本地老股,如发展、宝安、万科、金田等。流通股在0.2 亿股以下的沪市有 58家,而深市则较少,这在当时热衷小盘股时期,其意义是不一样的。

5. 上海在基础性工作上所作努力的滞后效应终于显露出来。沪深股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 94年8月以后较为明显,在 95年3月后更加突出。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,上海在 94年9月前将大量的职工股消化了,基本甩掉了一个包袱,而深市 95年4月仍在不间断地上市职工股。另外,95年中期已在 4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 2200 多个地面卫星小站,使上海股市的辐射能力大大增强,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盟沪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对于潜量更大的异地投资者来说,能否及时地了解市场动态信息,常常被视为决定入市倾向的首要条件。在这方面,上海证券报的全国性布点印刷。特别是即时、密集、高音质地向全国滚动式全天候播出的金融专业电台开历史之先河,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资讯服务,从而有效地克服一度制约上海证券市场发展的"瓶颈"现象,并因此使投资者队伍在稳定基础上持续扩大,增加了需求,抑制了沪股的下跌。

关键词: